小琉球深入報導
目前正值小琉球綠蠵龜上岸產卵及小龜孵化高峰期,琉球鄉公所今年由農委會補助購買二具人造衛星發報器,昨(廿四)日於中澳沙灘進行綠蠵龜人造衛星追蹤器安裝,再野放大海,追蹤綠蠵龜於琉球海域附近活動狀況,供中央單位及鄉公所保育政策的參考。
琉球鄉鄉長蔡天裕表示,每年五至十月為綠蠵龜上岸產卵季節,從二○一一至今年的海龜生物學調查發現,上岸的十二隻母龜會產下六十窩卵,平均每頭母龜會產下四到八窩卵,每窩中含一百到一百三十粒龜卵,產卵則遍佈島上每處沙灘,小琉球是「綠蠵龜的家」!
為研究及保育當地的綠蠵龜,琉球鄉公所委託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相關研究,歷年努力成果獲得國際保育單位高度肯定。
近幾年母龜在琉球鄉共產下六千粒龜卵,孵化後約有四千八百頭小海龜爬回大海。海上的調查並發現,在離岸約十公尺的近海中,至少有一百頭綠蠵龜會在此定居,分佈在全小琉球島沿岸,十公尺以上外海數量就不清楚。今年至今已有二隻海龜產下五窩六百粒龜卵。
蔡天裕說,綠蠵龜為瀕臨絕種的海洋爬蟲類動物,目前已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明列為最高等級的保育物種,在國際上,許多保育人士都會利用執行牠的保育工作,來帶動海洋生態保育及推動社區發展,因此有所謂「領航性物種」的稱號。
程一駿教授去年也執行二具人造衛星發報器安裝及野放,每具造價約新台幣二十多萬元,協助在小琉球研究海龜人員,了解產卵的母龜產後的海上行蹤。
返回上一頁